每天一早,家住赛罕区荷塘月色小区的居民王大爷都要和老伴儿一起沿着东河慢跑半小时。按王大爷的话说,如今呼和浩特的空气变得更好了,早上出来跑跑步再适合不过了。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印证了王大爷的说法。2023年,全市优良天数合计292天,优良天数比率为83.5%,PM2.5平均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为0.8%,均优于自治区考核目标。
空气质量稳定向好,得益于持续不断的治理。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如今,我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市优良天数稳步增加,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城市里一座座公园绿意盎然,郊野外一片片树林枝繁叶茂……一幅碧水蓝天的生态画卷展现眼前。
精准实施 强化顶层设计
良好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需要打赢蓝天保卫战一项项治理举措的精准实施。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头号工程,修订并积极推进《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制定了燃煤治理、扬尘防控、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防治4个行动方案、6个专项实施方案及3个配套考核办法,构筑起大气污染防治“1+10+3”的政策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编制《呼和浩特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呼和浩特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呼和浩特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11家发电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履约。修订《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并纳入呼包鄂乌四市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同章节,制定《多晶硅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自治区标准、《数据中心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管理规范》呼和浩特市地方标准,推进完善“大生态”领域法治体系。
此外,全市上下鲜明树立高标准环境保护要求,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抓细抓常。市生态环境、公安、住建、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分工,认真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责任,全市上下共奋斗、齐行动,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多措并举 推进治污攻坚
过去一年,我市打出一套强力治污“组合拳”,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立体式、持续化推进的高压态势,有力促进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力推动燃煤散烧综合治理。冬季燃煤取暖污染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1亿元)为契机,通过大力推进“引热”“联网”“拆炉”“治煤”等系列工程,推动大唐托电引热入呼、金山电厂二期入呼工程投用,完成市区内的11台锅炉并网;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19台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供热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其中5台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14台实现并网;城中村接入集中热网,对未接入热网的进行煤改气、煤改电改造,完成4.53万户居民清洁能源改造,煤烟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清单化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重点行业、企业,推动包装印刷、医药制造等行业25家重点企业按照源头替换、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制定实施“一厂一策”达标方案;制定实施21条强化臭氧管控临时措施,强化工业企业、建筑领域、沿街商铺和餐饮业、加油站和储油库、运输车辆等全方位多领域高温时段臭氧管控;全市6003辆在用重型柴油车全部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并实现联网。
持续强化施工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全市195处扬尘治理施工项目全部纳入智能化扬尘视频监管平台,建筑垃圾实现收集、清运、倾倒、处置工作全过程监管。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利用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对秸秆焚烧进行常态化监管,秸秆“三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49%,扣拨各旗县区秸秆露天焚烧资金4.16亿元。
科学布局 助力绿色发展
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和量化管理,我市开展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测系统建设。结合网格化划分原则和全市重污染区域,建设了60个网格化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形成间隔2公里一个微型子站监控分布,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利用卫星遥感、智慧监管平台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重点围绕秸秆、荒草、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加强管控,第一时间推送属地予以处理,基本消除大范围露天焚烧产生浓烟现象。
今年,我市将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监测联动机制,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加强与大数据局等有关部门对接,加快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制定生态安全屏障监测方案,加快建设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状况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精细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将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来源于青橙融媒官方微信